无论是企业、产业还是国家,创新、建设都离不开人——将创新思想、设计变成创新成果,离不开科技人员,更离不开基层生产一线、基数庞大的技能人才。中联重科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员,以创新引领发展,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无一不是经由产业协作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创造性的劳动,转化为社会财富和企业发展的资本。
成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是由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由以工程师为主体的8人创业团队,发展为员工逾2万人的企业。现有员工中,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8400多人,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实现产品的精工制造,成为推动中联重科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通过职业教育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真正构建了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
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一、校企合作,实现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
中联重科所处的工程机械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经过多年创新发展,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已处于全球第一阵营,诸多品类的世界之最由中国企业创造并保持。
中联重科是产业创新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通过构建高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攻克行业世界性科研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出了许多世界级产品,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10144件,其中发明专利3800多件,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并位列机械设备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
排行榜首位。雄厚的技术实力要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才能成就企业和行业实力,这就决定了技能人才在制造型企业的价值链上处于极其关键的一环。
我们与对口职业院校联合创立技能人才订单式供给机制,目前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与9家合作院校联合开办订单班10余个,与7家院校确定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方式。近两年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了数控操作工、钳工等技能人才约2000人,为近3000名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通过这种机制,实现装备制造的“人才定制”,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用工荒、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困境,极大地保障了技术创新成果向社会需求、国家财富和企业资本的转化。
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中联重科,需要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输入课堂,以解决常规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实现人才“提前塑造”。中联重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前卫的线上、线下培训,使其提前走进未来的工作场景,感受未来的使命担当。这种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生产领域新技术、新技能教育的即时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使新员工的岗位适应性更强,也打通了从研发到产品的通道,使企业创新优势得以充分释放。同时,企业的文化基因也通过这一循环往复的针对性培养,直接影响在校的“未来技能专家”,在他们的心中植入企业永续创新的DNA。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一批新型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有的已能独当一面,成为行业状元、技术标兵,参与中联重科创新成果研发和工艺创新技术路线的制定。目前,他们中产生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和技术能手18人,共建有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公司授予股权激励的核心人员与企业骨干中,有近百名技能人才。
二、产教融合,推动构建更深更广的校企联盟
湖南省工业职业教育资源丰富,在校生规模和质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职业院校不仅在办学规模和质量上大幅提升,办学理念也快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以学生为本,将他们培养成才成为共识。
基于人才培养的共识,中联重科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很快从常规员工招聘深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融合发展阶段的合作主要有新员工入职与岗位培训、员工技能竞赛组织、人才订单培养、骨干员工现代师徒制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再教育和再培训等。这种跨越供需关系和单方面委托关系的尝试,使中联重科与职业院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联重科先后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湘潭技师学院、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开办“中联班”10余个;在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等院校设立扶贫资金,帮助近百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企校并轨中,中联重科也完成了产业规模和专业化同步升级。
从入职开始的岗前培训,到配合新产品研发的新工艺和流程变革实操晋级,从具备单一技能的操作能手,转变为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工匠大师,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联重科与职业院校的多层次合作平台上,对技术工人的持续教育培训实现了全覆盖,贯穿了其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在企业不断进化的用人机制下,员工很难在舒适区停滞不前。
三、工学交互,人才产业链成为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压舱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与此同时,支撑服务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发展的人才培养也成为亟须面对的问题。从产业链来看,人、机器、厂房、产品、数据等构成一个共同的制造系统。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人依然是这个制造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且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产业已不再满足于仅具备单一技能的技术工人,而是需要重点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产教融合、工学交互,构建智能制造的人才产业链,将为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自2014年以来,中联重科以产品智能化为突破口,通过物联、互联,深度融合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设备“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截至2019年,企业有上百款智能化产品及衍生型号上市,智能化产品的销售占比达90%。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脑”为核心,以智能安全生产系统、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智能质量控制系统、智能物流系统等为支撑,加速打造智能产线和智能制造的“灯塔工厂”,尤其是以“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为目标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将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部创新引领高地。
由此,中联重科跨入产业智能化新阶段。面对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需求,工学交互融合是实现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跨入战略联盟新阶段,形成六种合作范式:厂校共建工程机械中联学院、智能制造新兴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组建智能制造大师工作团队、开展精准订单式人才选拔与培养、开展境外基地人才培养培训、共建智能制造孵化成果的前沿实训基地。工学交互融合推动了智能技术教育更好地与产业、国际、时代接轨,确保中联重科未来全球化发展,在技术专长、技能深度和人才区域广度三维空间行走自如。截至2019年底,我们已经共建一批工程机械中联学院和实训基地,成为中联重科引领职业技能转型的前沿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在中联重科全球最先进的塔机智能工厂中,159名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能够在人机对话情景下熟练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联重科作为产业链的一环,通过持续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企校合作、产教融合,坚持工学交互、知行合一,逐步形成企校联盟的教育特色:一是由单一培训提升为综合塑造。逐渐把对职业院校学生单纯的操作能力培训,变成注重更新知识储备、升级技能,培养会思考、善决断的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二是用人才的培育助推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产、教双主体要素各自的优势,不仅培育出能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还能将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用智能化赋能职业教育。依托智能制造先进示范工厂,中联重科搭建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平台,并与教学紧密结合,按照生产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技能人才的现代化丈量工业的现代化,助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适应新时代、新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的变革,人是关键因素。从优秀到卓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高的峰要攀。中联重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互的实践探索,助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